|
|
|
|
|
|
|
|
|
|
|
中东
非洲
南美洲
东南亚
东欧
|
中东
非洲
南美洲
东南亚
东欧
|
|
|
|
|
|
|
|
公司新闻 >> 饮食与文化
|
饮食与文化
|
发布时间:2009-07-21
|
中国人重视饮食,饮食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。比如:发明熟食、善于烹调的先人,都被奉为圣人。传说中的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,莫不是因为开辟食源或教民熟食的丰功伟绩,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。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,是四千年前的夏代国王少康。商朝著名宰相伊尹因为善于烹饪雁羹和鱼酱,被后世推为烹调之圣。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、屠牛、卖饭,传为美。饮食在中国出世不凡,不仅是有这样的圣贤作出表率,还由于它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——礼的本源。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。”饮食与礼的起源相连,就给这一生活行为赋予了伦理化的内涵。中国人习惯把人生的喜怒哀乐、婚丧喜庆、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,用以礼尚往来,增进人与人的关系,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的发展。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,中国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,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奇葩。中国餐馆开遍四大洋、七大洲,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,赢得“烹饪王国”的美誉,追根溯源,是由于在中国文化史上,诸子百家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,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个人行为,也是礼制精神的实践。文人学士在享受美味的同时,不吝笔墨著书立说。一部《论语》出现“食”与“吃”字就有71次之多,孔子不厌其详地讲授饮食之道,其频率仅次于“礼”。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仪礼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晏子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黄帝内经》等最具盛名的经典都有关于烹调的精辟论述。有关专著层出不穷,从西晋的《安平公食学》、南齐的《食珍录》、北齐的《食经》,一直到清代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、朱彝尊的《食宪神秘》,佳作迭出。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烹调专著,琳琅满目的食谱。有关烹饪的技法如烧、烤、煎、炙、爆、焙、炒、熏、烙、烹、煮、涮、脍、蒸、煨、熬达数十种之多,可谓世界之最。以美食家自诩,甚或亲自执厨、附庸风雅的文人学士不胜枚举。晋朝的怀太子有出色的刀工,随意切割一块肉,就能掂出份量,斤两不差。唐穆宗宰相段文昌,自撰《食经》五十章,又称《邹平郡公食宪章》,厨房称为“炼珍堂”。卓文君当炉卖酒视为千古佳话,太和公炙鱼,东坡肉,谢玄的鱼酢,陆游的素馔,张瀚的莼鲈名盛一时。有关美酒佳肴的诗篇名作更是连篇累牍。如果说古代士大夫鄙薄技艺,对科学技术甚少关注的话,那么对烹饪技艺的钻研和在著述方面的投入,却是一个例外。所以,古人虽有“君子远庖厨”一说,却抵不过爱烹调的风习,使得这一园地风景这边独好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